2025年3月21日,中化企协在北京举办“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提升专题培训”班,青岛科技大学化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团队结合历年获奖成果数量分布、内容领域分布、分析管理创新重点、特点,结合案例提出管理创新成果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破除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管理创新新课题。

研究团队指出,当前我国化工行业正处于"双碳"战略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交汇期,管理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但在实践推进中,仍存在四大突出短板亟待破解:
(一)系统性不足:管理体系碎片化制约创新成效
在安全环保强监管与市场需求快速迭代的双重压力下,化工行业管理创新目前呈现“多点突破、整体滞后”的特点。一是化工企业管理创新目前涵盖22个领域,比较分散,各领域创新的相关性和协同度不够;二是管理体系碎片化,系统性不够,表现在缺少系统架构和顶层设计,制度之间关联度不够,不成体系,甚至很多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三是管理体系建设缺少持续性和持续改进,受限于领导偏好,或是对其它企业的简单模仿,受领导更替的影响,缺乏长期坚持。对比巴斯夫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建设,其涵盖包括产品监管、物流安全、职业安全、职业医疗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工艺安全和应急响应等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且每一个核心模块都有详细细分的要素,且彼此呼应关联,较为严谨,其实施与推广也有详细的规则,且全球统一标准,并且体系多年来不断迭代完善,持续优化升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是开放创新的体系。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20世纪60年代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中系统阐述了系统管理理论,核心思想是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并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组织包含技术子系统(设备、工艺)、结构子系统(组织架构)、社会心理子系统(人员、文化)、目标与价值子系统(战略)和管理子系统(决策控制)。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并且发挥协同效应;不存在普适的最佳管理方式,管理策略需根据环境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性、组织规模等变量动态调整;此外,组织作为动态开放系统,必须建立反馈机制,维持动态平衡。化工企业的本身就是最典型的连续性生产系统,管理创新和管理体系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还要建立反馈持续改进和迭代升级机制,坚持长期主义。
(二)科学性不足:缺乏理论依据影响创新质量
目前化工企业管理创新随意性较高,普遍缺乏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造成管理创新的水平比较低,科学性不足。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多年来形成的大量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总结出来的,并反过来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很多管理者对管理理论认识有误区,认为是管理理论书本化的东西,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中很少寻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缺乏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创新,创新抓不住关键,不仅成果高度不够,创新没有章法,还导致企业不可避免走弯路,或简单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此外,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往往要经过严格的项目论证评审验收程序,对与管理创新却常常是拍脑袋决策,没有评审验收和过程管控,结果常常是不了了之。
化工企业管理创新还普遍存在显著的“拿来主义”倾向,缺乏与行业特色和行业特殊性相结合。盲目移植其它行业管理模式不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得创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根据麦肯锡2022行业研究,化工企业实施OKR的成功率仅为电子行业的41%。很多企业高管认为“管理创新可快速复制”,但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的适配改造周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尤其对于化工企业,其连续性生产的特性,使大部分在离散型制造企业适用很好的方法,都无法直接适用于化工企业,例如某化工企业将平衡计分卡中“客户满意度”权重设为30%,但大宗化学品客户关注点实为交付稳定性。某化工企业导入快消品行业JIT模式,因装置启停成本达80万元/次,最终库存成本反增18%。此外,即使同为化工企业,由于发展背景和现实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管理创新的经验模式也不能简单复制,必须经过适应性改造和调整。
(三)价值性不足:痛点把握不准削弱创新意义
目前很多化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效果一般,并未给企业带来很高的价值。管理创新价值性不足的核心症结在于未能精准识别和解决企业业务痛点,导致创新举措与实际问题脱节,很多时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层应对。一些创新成果并非问题导向出发,很多是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或是盲目模仿,没有很好的和企业实际问题结合;另一些成果虽然从问题出发,但缺乏对管理问题和痛点深层剖析和识别,没有找到真正的堵点卡点和造成堵点卡点真正原因。
管理创新与业务痛点错位影响管理创新取得高价值成果的关键。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组织诊断能力薄弱,缺乏对需求痛点的系统分析识别。职能栅栏的存在使得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局部作战,部门本位主义出发很难从全局高度判断分析管理问题,此外,企业缺乏专业的方法工具进行管理问题的识别评估,导致应对策略与需求错位;二是短期主义思维主导难以产生有价值成果。管理层往往希望管理创新能够快速见效,忽视管理创新产生效果的时滞性,现实中好的创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反复迭代,短期主义倾向使得企业浅尝辄止,或者中途放弃难以坚持下去。三是创新参与者的能力局限,缺乏对管理问题的精准把握。管理创新往往需要多专业领域的协同合作,创新团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不仅缺乏高素养的管理专业人才,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限制了管理创新的水平。
(四)先进性不足:思维观念落后阻碍创新潜力
目前很多化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不够,一是表现在大部分管理创新多集中在传统领域基础性管理工作,对一些新领域的管理创新开拓不够,例如很少见在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和服务化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二是表现在对先进的技术工具的应用不足。尤其是将大数据、区块链、AI等数智技术的应用于管理创新各个领域还没有全面展开,与数智技术发展和普及的速度相比,存在明显滞后,管理变革始终跟不上数智技术的发展,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

研究团队表示,管理创新先进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滞后于技术变革,根据《2024全球化工高管数字化认知调研》,45岁以上管理者对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认知深度不足,仅23%能准确描述数字孪生技术原理,理念落后必然导致管理创新的滞后。二是作为传统产业,化工企业技术应用的保守性比较突出,工业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在行业应用率显著低于汽车、电子等行业。三是组织文化封闭性制约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化工企业外部管理顾问引入比例偏低,员工创新参与度偏低;此外,受大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巴斯夫、陶氏等国际头部化工企业相比,管理理念更新迭代速度慢,周期长,也阻碍了管理创新潜力的发挥。